二、早期搖滾樂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搖滾樂從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幼兒迅速的成長起來,在這期間,搖滾樂舞臺顯現出了一片繁榮盛景。首先是兩位先行者為搖滾樂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著又在眾位搖滾明星的擁護下使其呈現出了三種不同的風格傾向。

1、比爾•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 比爾•哈利,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經常被人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 1925年,比爾•哈利生於密歇根州,父親是紡織工人,會彈班卓琴,母親是鋼琴教師。比爾•哈利從小學習結他,演唱鄉村歌曲,也喜歡和熟悉節奏布魯斯,並於1950年成立"騎馬人"(Saddlemen)樂隊。比爾•哈利在演唱鄉村歌曲的同時,偶爾發現用鄉村音樂風格演唱節奏布魯斯歌曲也能被白人聽眾接受。1953年,他把樂隊改名為"彗星"(Comets),並有意識地把鄉村音樂與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節奏結合在一起。1954年,比爾•哈利錄製了《晝夜搖滾》,起初只有一般的效果,但當它於1955年與電影《黑板叢林》結合在一起時,卻產生了巨大的轟動。 70年代,比爾•哈利患上了狂想症,再加上酗酒的習慣,於1981年死於心臟病。作為搖滾樂先行者之一,比爾•哈利為搖滾樂的產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2、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響的歌手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素有"搖滾樂之王"的稱號,他為搖滾樂的推廣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普萊斯利,1935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圖佩洛。自幼家境貧寒,父親是一名卡車司機,生活在白人社會底層,因與黑人雜居,社會地位與黑人同等。普萊斯利從小就接觸白人與黑人兩種文化,並在教堂福音歌的熏陶下長大。11歲開始學習結他,因此,他既吸收白人音樂,又吸收黑人音樂。1948年普萊斯利全家遷往孟菲斯,他經常去城裡的黑人區聽B•B金等人的演唱。 1953年,普萊斯利中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卡車司機的工作。那年夏天,他到"太陽"唱片公司錄音棚錄製了兩首歌曲,作為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這時,唱片公司老闆薩姆•菲臘斯(Sam Phillips)發現了普萊斯利的潛力,一個白人,卻有著黑人的聲音和感覺,於是便與他簽約。1954年7月,發行了第一張唱片《那很不錯》(That's All Right),在當地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舞臺表演(如扭動臀部等大幅度的動作),更是贏得了眾多青年人的喜愛。1955年秋,他轉簽RCA勝利唱片公司。1956年隨著《傷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例19)的發行,使其名聲大振。1958年在他事業步入輝煌之時,他卻離開了歌壇,放棄了演唱,應征入伍,直到1960年複員。從1962年到1968年,普萊斯利除了拍電影外,很少與聽眾接觸,隱居在孟菲斯老家。1967年,普萊斯利與博利尤(Priscilla Beaulieu)結婚。婚後生有一女,但6年後他們因婚姻破裂而離婚,女兒判給了女方,他精神受到刺激,意氣消沉。他的體重超過200磅,有損舞臺形象。因此,他開始節食、吃減肥藥,加上吸毒,健康大受影響。1977年8月16日因心臟病在家中去世,終年42歲。 一代歌王離開了人間,全國為之震動。截止他死時為止,至少售出了5億張唱片。確實,普萊斯利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有人說他是搖滾樂的化身。他的模樣逗人喜歡,帶有一種不落俗套的反叛性;他信仰宗教、孝順父母、愛國(如志願入伍)、從不逃稅。最重要的是他比任何一位歌手都更出色地把兩種文化(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結合在一起。而且,普萊斯利還在兩種文化的基礎上唱出了更多的音樂風格。他的歌唱既有呼喊型的,也有溫和型的,內容涉及愛國的、宗教的、逃避現實的、社會評議的、鄉土氣息的、浪漫情調的不同方面,以此滿足了不同階層的需要。他成了不同音樂愛好者都喜歡的人物。普萊斯利死後,音樂產業很想再找一位像他那樣多面的歌手,但一直沒有成功。

3、三種風格傾向 ★主流搖滾(Main Stream Rock) 在搖滾樂的三個來源中,我們已經提到過,節奏布魯斯是搖滾樂最重要的來源。節奏布魯斯的特點也在搖滾樂中得到了保留和發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搖滾樂中的主流風格。節奏的作用在所有搖滾樂中都很明顯,但在主流搖滾中更被突出。搖滾樂一般為四拍子,在傳統的四拍子中二、四拍是弱拍,許多主流搖滾卻強調二、四拍力度,也有的主流搖滾對每小節的四拍同等強調。主流搖滾比節奏布魯斯在節奏上的變化更快些,反拍的力度更厚重,感覺更強烈。在樂隊中,鼓手與其他樂手一樣重要,不只是單純的敲擊拍子,鋼琴和結他也經常參與節奏的組成。而且他們還與貝司一起形成明顯的低音線條。鄉村音樂和波普的低音通常是每拍或每隔一拍有個低音,主流搖滾像節奏布魯斯那樣吸收了布吉-烏吉的元素後,不只是提供簡單的和弦低音,而是一個短小的旋律音型,提供和弦的三四個音,有的還增加一二個和弦外音(例20)。 主流搖滾繼承了節奏布魯斯強勁有力的演唱風格。對於白人來說,過去很少有這樣的類型,但在節奏布魯斯那裡卻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了。主流搖滾還經常採用12小節布魯斯曲式結構,或以此為基礎加以變化。如普萊斯利演唱的《獵犬》(Hound dog)、《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小理察(Little Richard)演唱的《露西》(Lucille,例21)等。50年代最能體現這種呼喊型搖滾樂特點的歌手是小理察。 小理察,1932年出生於美國左治亞州的梅肯,是全家12個小孩中的第三個。他從小家境貧寒,在家庭的影響下虔誠的信仰上帝,參加當地教堂的唱詩班。 小理察的演唱十分狂熱,連唱帶喊加上跳,總是滿頭大汗的樣子。1957年,他投身於宗教,斷絕了一切演出活動。1962年,他赴英國巡迴演出時受到披頭士的鼓舞,又決心重返搖滾樂壇。到了60年代末,他的風格顯得有點過時了,但他的影響仍可從其他搖滾歌手中顯示出來。70年代,他企圖重整旗鼓,但因捲入吸毒、酗酒和同性戀而未能如願。80年代初,他再一次放棄狂放的生活方式而轉向宗教。


★溫和搖滾(Soft Rock) 主流搖滾受波普的影響很少,但其他搖滾樂結合了波普的成分,則形成了一種比較溫和的搖滾樂風格。有人對這種搖滾樂嗤之以鼻,稱它為"廉價搖滾",但它卻有著自己的市場。事情往往是相對的,有了比較強勁的主流搖滾風格,一定會出現它的對立面--溫和搖滾。普萊斯利為發展溫和搖滾樹立了樣板,如50年代的《想你、要你、愛你》(I want you,I need you,I love you)、《別》(Don't)、《溫柔地愛我》(Love me tender,例22)等歌曲。60年代,他有更多的作品朝著溫和搖滾的方向發展,有的簡直與波普沒有區別。

★山區搖滾(Rockabilly) 山區搖滾通常是具有鄉村音樂背景的白人樂手,因受節奏布魯斯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搖滾風格。它由搖滾樂與鄉村音樂的前身--山區音樂相結合而成,就像"rockabilly"這個詞本身所表示的那樣:由"Rock"和"Hillbilly\"兩個片語合而成。山區搖滾於50年代產生在美國南方,是鄉村搖滾的前兆,它按照山區音樂的演唱方式,通常採用原聲結他作為節奏性樂器。另外,在傳統鄉村音樂中從不使用的鼓也出現在山區搖滾中。從整體看,很難精確地劃分山區搖滾與主流搖滾的區別,它與主流搖滾一樣,具有強烈的、不斷向前推進的節奏,只是強烈程度有所減輕和沖淡,不用呼喊的演唱方式,音高也是清楚的。有人認為它的風格不純,不是真正的搖滾;也有人認為,這樣一來搖滾樂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其實,比爾•哈利的那首《晝夜搖滾》就是採用了節奏布魯斯的材料,用它所熟悉的鄉村音樂加以修飾而成,它不僅為主流搖滾樂,也為山區搖滾打下了基礎。最有影響的山區搖滾代表是"埃弗利兄弟"演唱組(Everly Brothers)。 "埃弗利兄弟"由唐•埃弗利(Don Everly,1937年出生)和菲爾•埃弗利(Phil Everly,1939年出生)兩兄弟組成。它們以普萊斯利為榜樣,向著山區搖滾方向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功。音樂上,他們沒有直接受到節奏布魯斯的影響,基本上保持了傳統的山區音樂風格,演唱時注重和聲的運用。1988年,"埃弗利兄弟"首批被正式列入《搖滾名人錄》。

主流搖滾、溫和搖滾和山區搖滾,這些名詞只是用來說明搖滾樂風格的不同傾向。每個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特點,有的典型地體現了某種傾向,有的則不然。即便是同一歌手,不同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區別。因此,不宜給歌手硬貼標籤。

Bill Haley & The Comets-Rock Around the Clock 1954

Elvis Presley ( hound dog ) 1953

Elvis Presley - Heartbreak Hotel 1956

Everly Brothers Bye Bye Love 1957

Jerry Lee Lewis Great Balls of Fire

Jerry Lee Lewis - Whole Lotta Shakin' Going On 1957

Buddy Holly - That ll Be the Day

Gene Vincent - Be-Bop-A-Lula

Eddie Cochran - C'mon Everybody

Ricky Nelson - Hallo Mary Lou

2、 其他搖滾歌手 在早期搖滾樂中,除了以上提到過的歌手以外,還有很多歌手為搖滾樂的發展都做出過貢獻。下面主要介紹幾位成績較為突出的代表歌手:

查克•貝里(Chuck Berry) 1926年,查克•貝里出生於美國的聖路易斯,童年時就在教堂的唱詩班裡唱歌,中學時學習結他,後來又學習鋼琴和薩克斯管。貝里從小就在黑人音樂的熏陶下長大,特別是節奏布魯斯,是他的主要音樂根基。 對於貝里來說,除了他的歌曲以外,它的歌詞創作和結他演奏都對搖滾樂產生過重大影響。貝里的歌詞,與當時一般搖滾樂的陳詞濫調或無意義的音節相比,水準顯得要高些。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50年代美國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理和要求。貝里的演唱採用呼喊式的風格,但發音比較清楚。他的結他演奏更是迎來了大量的追隨者。可以這麼說,在結他天才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出現的前十年,貝里為搖滾樂的結他風格樹立了樣板。

傑瑞•李•劉易斯(Jerry Lee Lewis) 傑瑞•李•劉易斯,1935年出生於美國路易西安納州的費里德,是一位白人搖滾樂手。他出生於南方小城鎮的窮苦人家,從小受節奏布魯斯和福音歌的影響,習慣用12小節的布魯斯結構和布吉-烏吉式的鋼琴演奏。劉易斯擅長表現快速的硬搖滾歌曲,表演姿態十分花哨,彈琴時總有各種不同的身體動作與之配合。 劉易斯在婚姻問題上的越軌行為(多次不合法的婚姻)斷送了他的音樂前程。他在搖滾樂界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影響卻很大。他獨特地結合了鄉村音樂和節奏布魯斯,他的鋼琴風格、演唱風格,甚至生活方式都影響了同時代人和後來人。他一直想成為搖滾樂之王,但這夢想卻斷送在自己的手裡。 巴迪•霍利(Buddy Holly) 巴迪•霍利,死後成為傳奇人物。他的歌曲直到60年代,甚至70 年代還在流行。

多米諾(Fats Dimino) "胖子"多米諾,1928年生於美國的紐奧良,音樂家庭出身,9歲開始學習鋼琴,14歲中學退學開始參加演出。 多米諾和小理察一樣,都是南方黑人,都是自彈(鋼琴)自唱,音樂背景都是節奏布魯斯。但是,他的風格顯得比較文雅,比較有控制,不太猛烈也不那麼耀眼。他的演唱也不像小理察那麼粗聲粗氣,不帶威脅性。他的個人生活更是無可挑剔。 50年代的搖滾樂並不全都是新作品,還有一種做法就是根據舊的波普歌曲按照搖滾樂的風格加以改編,增加搖滾樂的低音聲部和明顯的搖滾節拍。多米諾在這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

5. 衝浪音樂(Surfing Music) 搖滾樂的興起,遭到很多人的反對。這種反對來自教育界、宗教界、行政界以及學生家長等各個方面,他們從道德、管理、青少年教育、社會風氣等各個角度對搖滾樂提出批評。 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時候,搖滾樂浪潮好像已經過去。前面提到的眾多明星中,小理察轉向宗教;劉易斯因生活醜聞退出搖滾樂壇;查克•貝里因僱用妓女而蹲了監獄;巴迪•霍利去世;多米諾和普萊斯利的歌曲也都轉向波普方向。主流搖滾、山區搖滾和溫和搖滾這三種搖滾樂中,主流搖滾很少再出現新的東西,很難取得前幾年那樣的主導地位;山區搖滾向溫和搖滾靠攏。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新的風格,其中以衝浪音樂的影響最大。 作為搖滾樂的一種,它只是把對流行音樂的興趣和對衝浪運動的熱愛結合起來,歌唱海浪、海灘聚會、摩托車、女孩,衝浪的體驗等等。衝浪歌手最關心的社會問題就是當地的藥房裡防曬油的銷售量,而對社會問題卻漠不關心。 最早的衝浪音樂出現在1956年,代表作品是羅伊•奧比森(Roy Orbison)的《半蒙面具》(Domion),它有著波浪般起伏的節奏和結他音響。但衝浪音樂流傳開來併產生全國影響,是由"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 )樂隊於1961年和1962年先後發行的《衝浪》(Surfin')和《衝浪旅行》(Surfing Safari)這兩首歌曲引起的。 "沙灘男孩"由南加利福尼亞的5名中學生組成,他們是布萊恩•威爾遜(Brian Wilson )和他的兩個弟弟,加上他們的表兄麥克•洛夫(Mike Love )和一位朋友沃•賈丁( Al Jardine )。其中威爾遜是樂隊的核心人物。他們的代表作品還有:《美國衝浪》(Surfin' U.S.A)、《衝浪姑娘》(Surfer girl)、《有趣、有趣、有趣》(Fun,Fun,Fun)、《羅達救我》(Help Rhonda)和《加利福尼亞姑娘》(California girl)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威爾遜越來越對錄音技術的運用感興趣,而且開始不滿足於那種無憂無慮的衝浪音樂。1966年,他們花了六個多月時間,通過四個不同的錄音棚實驗,推出了他們最暢銷的一首歌曲《良好的精神感應》(Good Vibrations),於同年12月登上流行音樂榜首。當時,一首搖滾樂曲一旦確定了它的速度、節拍、調性和織體後,在持續約二分半鐘的時間內,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變化。《良好的精神感應》卻不同,它在速度、織體、節奏和音色方面都有很多變化,混合了多重音響,也許是直到那時為止最複雜的一首歌曲。與此同時,只有"披頭士"也在進行著類似的實驗。在這之後"沙灘男孩"繼續推出了一系列作品,但是再沒有取得以前那樣的成功,在聽眾的心目中,他們所發出的聲音,仍然是與單純的衝浪遊戲聯繫在一起的。 從歷史角度上講,衝浪音樂只是一種短暫的過渡性音樂,但是,它那極具個性的音樂特徵卻吸引了當時不少的青年聽眾。如果為衝浪音樂的特點作一簡單歸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1)音樂以自然音為主;(2)節奏輕快而富有動力;(3)聲樂部分有大量的密集和弦構成的合唱;(4)注重電結他效果的運用;(5)曲式結構多為節歌-疊歌形式。

Songs of Interes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o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