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迷幻搖滾 Psychedelic Rock
1963年詹森繼任總統後,繼續擴大越南戰爭,使美國人民陷於嚴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開始另找出路,他們離開家庭和社會來到北加利福尼亞的三藩市。因為西海岸是"新美國",代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種生活方式。特別是三藩市的海特-阿什伯利(Haight-Ashbury)地區,是嬉皮士經常出入的地方,這些地區的主要活動是"吸毒"、自由的性生活、愛情-和平的哲學,以及音樂。據統計,當時約有500-1500個搖滾樂隊在那裡演出。與此同時,在那裡發出了一種新的聲音,他們通過耀眼的色彩、頻閃的燈光、電子裝備、幻燈、電影、圖畫、油漆、招貼而產生致幻體驗,以提高搖滾樂的興奮作用。荒唐的或色情的打扮、氣球和飄帶,進一步增加了這種視覺的刺激,這就是所謂的"三藩市聲音"。
1、"三藩市聲音" "三藩市聲音"(San Francisco sound),有時也被稱作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或"酸性搖滾"(Acid Rock)。像民謠搖滾一樣,迷幻搖滾的概念不是很容易界定的。單純的從音樂上看,它和其他搖滾樂的區別不是那麼清楚。 大體上來說,首先,它與吸毒有著緊密的聯繫。雖說過去的搖滾樂已經如此,但不像三藩市那些樂隊,吸毒已成為它們重要的表現主題。在迷幻搖滾超現實主義的歌詞中,原先的雙關語已經不用,而是明白無誤地直接表現如痴如醉的致幻意境。迷幻搖滾經常由演員本人在迷幻藥物影響下產生出來,或重現自己在吸毒狀態下扭曲的體驗。比如有些歌手在演唱中經常體現出一種懶洋洋的吸毒後的感受。就像有人所說,"LSD"有著很強的力量,它使服用者產生一種可信的圖景或幻景,歪曲他們的時間感覺、觸覺、味覺、聽覺和推理的能力,它改變了音樂家對聲音的感覺,也改變了他們想表達的內容,以及他們想表達的方式。這個時候,樂曲可能持續時間長一些,特別是器樂(如結他)會有長時間的即興表演,就像通常所說:時間已經失去意義。它的速度比硬搖滾稍慢,缺乏力量,有時候還會結合一些東方音樂的成分。 其次,迷幻搖滾現場演出的音量提高到了新的強度。雖說搖滾樂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安靜的音樂,但是現在,他們利用種種電聲設備,把音響擴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最後,演奏這種音樂的整個場景也經常是"迷幻"的,如同三藩市的舞廳所顯示的那樣,五光十色的色彩和閃爍的燈光,盡量使人從視覺上產生藥物誘發出來的體驗。與此相一致,演員的服裝和髮式也是千奇百怪,越反常越好。 60年代以後,迷幻搖滾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甚至到80年代,有些英國樂隊還不時地在復興這種風格。
2、三藩市樂隊 60年代後半期,三藩市地區活躍著很多樂隊和歌手,其中以"傑斐遜飛機"樂隊、"感恩而死"樂隊和詹尼斯•喬普林為代表。
"傑斐遜飛機"(The Jefferson Airplane)樂隊 "傑斐遜飛機"樂隊是由男歌手馬特•巴林(Marty Balin)於1965年建立起來的搖滾樂隊,共6人。起先他們在俱樂部演奏一些民謠搖滾和披頭士的歌曲,後來與RCA唱片公司簽約,發行專輯《傑斐遜飛機起飛》(Jefferson Airplane Takes Off ,1966)但銷路不佳。不久,他們採用了迷幻搖滾風格,與吸毒文化相聯繫,而且由於吸收了一位女歌手格瑞斯•斯利克(Grace Slick,1939年出生),情況才發生了變化。1967年,他們的第二張專輯《超現實主義枕頭》(Surrealistic Pillow)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因此,"傑斐遜飛機"被稱為嬉皮士時代"三藩市聲音"最主要的代表,成了美國最負盛名的搖滾團體之一。"傑斐遜飛機"隨後發行的迷幻搖滾專輯,如《萬物之冠》(Crown Of Creation,1968)、《志願者》(Volunteers,1969)、《吠叫》(Bark,1971)等,也都很受歡迎。雖然其中沒有一首單曲進入"最佳十首",但對三藩市很多樂隊來說,這是很尋常的。他們不在乎排行榜,甚至有的還把"上榜"看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70年代初,"傑斐遜飛機"的人員又有變動,其骨幹除斯利克外,還有保羅•坎特納(Paul Kantner )。他們改名為"傑斐遜(星際)飛船"(Jefferson Starship)。1975年巴林("傑斐遜飛機"的創立人,後離隊)回到樂隊。過了三年,巴林和斯利克都退出"傑斐遜飛船"(斯利克於1982年重新加入),樂隊風格轉向硬搖滾。最初的老隊員中只剩下坎特納一人。最後,連坎特納也離開了,根據他的訴訟結果,樂隊被要求去掉名稱中傑斐遜",改名為"(星際)飛船"(Star Ship)。儘管如此,"飛船"於80年代後期仍不時地取得成功。
"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樂隊 "感恩而死"樂隊是"三藩市聲音"的典型代表。它的創立人和中心人物是傑里•加西亞(Jerry Garcia,1942~1995),生於三藩市,15歲在中學時學習結他。60年代初,他被藍草音樂(Bluegrass Music)所吸引,有時也在咖啡館里演出這種音樂。1963年,他組織了一個"罐筒"樂隊,到1965年已有五人參加,開始用電聲樂器演奏。1966年,他們在三藩市的海特-阿什伯利地區與其他人一起過著公社式的生活,給樂隊取名?quot;感恩而死";因受"披頭士熱"的影響,改而演奏搖滾樂。60年代中期,海特-阿什伯利地區經常舉行自由聚會,進行藥物試驗(acid test),用藥者可以進入從錯覺到幻覺各種知覺變化狀態。伴隨著吸毒場面,不可缺少的景象是奇異的穿著和聲音很大的搖滾樂。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感恩而死"進行了自由的音樂實驗。與此同時,他們也經常進行同樣的帶有實驗性的音樂演出。他們的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強勁、有更多的即興、沒有固定的形式,時間也變得更長。他們利用電子手段產生的聲音,如反饋、失真、顫音效果等,都受到聽眾的歡迎。 1966年,"感恩而死"與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唱片公司簽約,發行了他們第一張專輯《感恩而死》

3、三藩市以外地區 三藩市海特-阿什伯利地區的生活方式,不斷吸引著年輕人的到來,但是新來的人當中,有很多人"對曾經是該地區力量源泉的烏托邦理想並沒有多少興趣,更有興趣的是能夠吸毒,免費吃飯,聽搖滾樂,尤其是性革命"。隨著時間的推移,犯罪、吸毒、緊張的種族關係等,都帶來了麻煩。1968年,市政府禁止再在那裡舉行音樂會演出,於是聚集的人逐漸離去。 三藩市是迷幻搖滾的中心,但在美國其他地區的樂隊也受到它的影響,發展起迷幻搖滾風格,另外在英國也有一些樂隊發展起迷幻搖滾風格,如"小面孔"(Small Faces)、"交通"(Traffic)、"平克•弗洛依德"(Pink Floyd)等。其中最主要的樂隊和個人是吉姆•莫里森和"門"樂隊以及吉米•享德里克斯。
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和"門"(the Doors)樂隊 吉姆•莫里森,1943年出生於佛羅里達,20歲時進入洛杉磯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研究生班學習,畢業後與同學曼•扎里克(Man Zarek)等一共4人組成樂隊"門"。曼•扎里克曾在芝加哥音樂學院上學,受過古典鋼琴訓練。據莫里森解釋,樂隊起名"門"是因為"在門裡和門與門之間,有些事是知道的,有些事是不知道的"。1966年,他們與埃利克特拉(Elektra)唱片公司簽約,發行專輯《門》(The Doors),其中一首歌曲《點燃我的欲火》(Light My Fire,例36)獲排行榜之首,隨後幾年裡又發行了幾張專輯如《奇怪的日子》(Strange Days)、《等候太陽》(Waiting For Sun)、《平靜的**》(The Soft Parade)等也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門"樂隊的音樂繼承了以布魯斯為基礎的主流搖滾風格,曲調簡單,音域不寬,有很多重複,有時還帶點爵士味道。吉姆•莫里森的演唱夾著尖叫和哭喊,常常因感情劇烈而全身抽搐(《平靜的**》例外,它奇怪地轉向溫和搖滾,使用了弦樂和銅管)?quot;門"的歌詞經常圍繞著死亡、暴力、性的威脅等,幾乎沒有任何樂觀向上的內容,體現了"迷幻搖滾中比較黑暗的一面"。吉姆•莫里森除了作為樂隊的主唱和歌曲作者在音樂方面進行活動外,還出版了兩本詩集,導演了一部電影,與人合寫電影劇本等。 早在洛杉磯加州大學時,吉姆•莫里森就已開始吸毒,到60年代末的時候,吸毒和酗酒已成為他的嚴重問題。
1969年3月在邁阿密舉行的音樂會舞臺上,他因喝得太多,竟然拉開皮褲的開襠,作出下流動作。這件事成了一個醜聞,他因此被逮捕,"門"也成了洛杉磯搖滾樂隊中最不體面的一個團體。1971年,莫里森推出他的最後一張專輯《洛杉磯女人》(L•A•Woman)後,移居巴黎,同年7月,被人發現因沉溺於吸毒而造成心臟麻痹死在住所的浴盆里,時年27歲。 吉姆•莫里森死後,"門"的其他成員,作為三人小組繼續錄製了幾張專輯,於1973年解散。"門"所使用的節儉的音樂語言,絕望的歌詞和挑戰性的姿態對70年代末的朋克搖滾(Punk Rock)運動有著深刻的影響。 吉米•享德里克斯(Jimi Hendrix) 吉米•享德里克斯,1942 年出生於西雅圖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自學結他,參加各種業餘樂隊,後來曾先後作為背景結他手與B•B•King、小理察等著名歌手一起演出。在這段時間里,他的結他演奏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他習慣左手彈琴,演奏手法很不"正規",包括用右手姆指按弦來產生某些和弦等。 1966年,享德里克斯在朋友的鼓勵下來到英國演出,在那裡遇到了兩名英國音樂家,組成三人樂隊"吉米•享德里克斯體驗"(Jimi Hendrix Experience),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們於1967年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和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搖滾音樂節上的精彩演出使他們贏得了更多的觀眾。 從1967年開始,吉米•享德里克斯便利用多軌道錄音,有控制地反饋、振動以及通過顫動手臂、拔動彈簧開關等來獲得各種特殊效果。此後,他對即興演奏越來越感興趣,常與爵士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一起合作。在此期間,他開始服用致幻藥物,並曾因攜帶海洛因而被捕。 1969年,他在紐約格林威治村建立了自己的錄音棚"電女子國",開始錄製自己的另一張專輯。沒想到的是1970年9月因過量服用安眠藥死於倫敦。 今天,我們再聽吉米•享德里克斯的音樂,也許覺得並不新鮮,因為他的風格和方法已被廣泛採用,特別是在70、80年代的硬搖滾和重金屬中。但是沒有他,就沒有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