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搖滾的定義:

大致說來,自從 1950 年代白人歌手開始模仿黑人腔調嘶吼、害羞的 Elvis 推門走進錄音室時,搖滾就常同所謂的反叛、顛覆被劃分在同一個區塊,但很多人(甚至包括搖滾樂迷)並沒有意識到,當時所謂的惡質同今日相較根本不算什麼,而現今大家刻板印象裡搖滾樂手的誇張破壞行徑,其實是從 The Who 樂團暴力的表演方式起始、而被媒體及流行工業發揚光大的。許許多多的樂手跟著如此生活、表演,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種方式惹人注目、容易學習。但如同不是每個吸迷幻藥的闊少都能搞出 Pink Floyd、不是每條毒蟲都能搞出 Nirvana 一樣,不是每個進行誇張動作的、自認為是 The Who 樂團徒子徒孫的傢伙,都能搞出像 The Who 一樣的優秀搖滾樂團──但,很可惜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穿著怪異、搗爛房間、酗酒嗑藥、胡搞濫交的惡形惡狀,才是搖滾樂手的典型模樣。

School of Rock」簡單而清楚地定義了「搖滾」──「搖滾」的重點在於反抗掌控權力的「老大哥」,而不是嗑藥追妞、不是光看外表的形塑偶像、不是追求名次利益的比賽及表演,也不是某種所謂的「cool guy」才能參與的創作型態。


於是電影熱鬧地展開。除了動作表情一大堆的 Jack Black,還有一群也許是從哪個音樂班裡頭找出來的好樣兒小朋友。一首接著一首的搖滾經典穿插出現,某種簡單的快樂,就在畫面之間流洩出來;剎那間,那種過去由「玩音樂」而產生的單純滿足感受,再度在胸腔裡頭充塞得滿滿的。


Almost Famous」拍出了搖滾樂手擺盪在現實/創作、站在反對立場發聲/利用聲名獲得權力這些問題之間的平凡人觀點,「Six-string Samurai」用一種另類的方式表現了搖滾之中淺薄與深沉同為一體的獨特,而「School of Rock」則追究到更為根柢的起點──關於搖滾為何,應當如何看待搖滾,以及想完成一場表演,除了樂手之外到底還要多少其他助力。搖滾樂美好的成份在這部片子裡被理所當然地訴說;而那些本末不分的刻板印象,就把它們丟到一邊去吧。


前陣子看了 1968 年的 Woodstock 紀錄片,其中有些訪問 Woodstock 小鎮居民的片段。對照於現今搖滾樂手及瘋狂樂迷的囂張作為,Woodstock 的人們對於那年在當地高唱愛、音樂與和平的嬉皮們印象都極好,聲稱他們溫和有禮(唯一不大高興的是一名認為音樂會場有毒品的警員)。也許在現今的社會,Woodstock 的神話不大可能再次實現,不過,就如「School of Rock」片中 Jack Black 在聽到小朋友們決定的團名「School of Rock」時說「我們將教導世界何謂搖滾」一樣,也許關於搖滾的單純美好,咱們還是能在某些時候、在某種情形下跨時空領略。


而,當然,搖滾不死(雖然 Marilyn Manson 很不高興地唱著:『Rock is deader than dead』,不過咱們都知道他是心情不好在罵人嘛)。老大哥永遠都會在,而搖滾,也會永遠吼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son Lee 的頭像
    Jason Lee

    單爸吉他朽木琵琶

    Jaso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