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女兒的畫作.TRINITY.7歲


單親家庭的子女的身心發展特性


http://home.kimo.com.tw/tassf93/lovefamily01_1.htm


當單親家庭因父母角色缺位,而致單親家長有角色負荷過重的情形時,可能在子女教養上產生以下問題:



1.
身心俱疲,無法表現適當的親職行為:


許多單親家長為了家庭生計的問題,常超時工作或多兼工作,以致體力負荷過重,與子女相處時間不足,加上工作、家庭兩頭奔波的結果,導致情緒緊張和壓力太大,對於子女的教養有心無力,也因與子女相處時間不足,對子女成長發展的問題缺乏了解和溝通的機會,以致疏於對子女照顧,或者對子女有過高的不合理期待,如:過度的要求子女自我照顧、兼代親職或分擔家庭經濟壓力等。



2.
影響子女性別角色的學習:


由於單親家庭中,子女的性別角色學習及社會化過程,比起雙親家庭而言,在性別角色的學習對象、示範作用以及互動上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對年幼的子女影響更大。單親家庭因父母角色缺位的影響,單親子女如果長期缺乏兩性性別角色的學習或父母師長疏於輔導,常會出現一些性別角色認知或行為上的問題,如:兩極化的性別角色期待(對異性的過度仇視或渴望)、兩極化的婚姻評價(過度恐懼婚姻而不婚或欲及早脫離家庭而早婚)等。



3.
單親父母異性關係的處理:


單親父母異性關係的處理態度及方式,影響家庭成員互動與子女教養。因喪偶或離婚而為單親家長者,仍有機會或意願再度與異性談論感情,甚至再婚重組繼親家庭。因此,單親父母新異性關係的處理,常是單親家庭子女教養問題中兩難的棘手問題。子女面對單親父母的新異性關係,因其年齡、個性以及與單親家長的感情互動等因素的不同影響,而有自覺被棄、父母背棄原感情、抗拒新「叔叔」「阿姨」等不同的感受與態度。單親父母面對自己新的異性關係,總是希望能夠兩全其美,期待子女和其能夠彼此接受、融洽相處,但未能如願者多有所在,甚至衝擊與子女之間的互動關係和家庭氣氛。有些子女會以破壞、冷默、威脅甚或逃家來回應單親父母的新異性關係,從而侵蝕單親父母教養子女的基礎。


三、親子間的心理及情緒困擾



從雙親家庭轉變為單親家庭之後的數年內,單親家長與子女都被迫必須重新適應家庭結構與生活模式的變化,親子間的相處及溝通方式也必須重新摸索,一直到新的互動型態被建立起及彼此接受。此段調整適應終至「接受單親事實」的時間,能立即接受者僅15.8%,一年內能接受者為43.9%,一至二年者16.6%,二至三年者為11%,長達三年以上者也有8.2%。而情緒的困擾,在受訪的單親家長中,以覺得孤獨寂寞、思念前配偶、缺乏安全感和情緒不穩定等四項為主要的問題。
學者依功能的改變,將單親家庭的發展過程分為:災難期、調整期與穩定期等三期,不幸的是只有部分的家庭能走完全程,因單親事件伴隨而來的困境因而難以
解。並且離婚家庭中的溝通型態傾向於表達憤怒、苦澀、失望以及信任感的不足,造成親子間的拉距戰。家庭結構的改變也導致家庭互動型態的改變。


四、面對社會偏差負面刻板印象



比起雙親家庭而言,單親家長與子女除了前述的個人心理及情緒困擾需要面對之外,尚須面對許多社會偏差負面刻板印象。根據研究單親家長經常或偶而的面對親戚的閒言閒語(11.1%)、鄰居經常或偶而的以異樣眼光看待(10.7%)。其他常見的社會偏差負面刻板印象包括:他()一定有問題才會離婚、他()一個人和孩子好可憐、他()是婚姻失敗者、他()一定無法給孩子好的生活照顧、單親家長的孩子容易變壞等等。由於偏差負面刻板印象的影響,單親家長承受社會許多的誤解、壓力以及不必要的同情悲憫。單親家庭子女,也常因而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傷害,導致心理及人格發展過於早熟世故或憤世嫉俗,致令單親家長產生子女教養上的困擾。
參、單親父母教養子女的迷思
當單親父母因配偶死亡、離婚或遭惡意遺棄,而必須獨自與子女面對許多未知的將來,不免在情緒及心理上產生壓力與適應上的問題。如果這些壓力與適應上的問題不能獲得適當的
解或協助,容易使單親父母在觀念態度上產生若干的迷思,除了影響單親父母本身的發展之外,也會影響對子女的親職及教養行為。空大張鐸嚴教授指出,單親父母在觀念態度上常有的迷思有:


一、受害者文化迷思



離婚的單親家長自覺受害於配偶,以致婚姻破裂,而淪為單親家庭。常感自陷孤苦,自怨自艾,對於過去種種的遺憾及痛苦難以忘懷,一旦有人提起或勾起不愉快的回憶,則滿腔怨恨與哀怨,過去單親事件的陰霾始終揮之不去。常自覺是一位「失敗」、「被遺棄」、「被犧牲」或「無用」的不幸人。單親事件已經葬送了自己,還要為子女犧牲。憂愁、憤怒、壓抑或怨恨的情緒常胡亂的尋竄出口,子女也就常因此成了代罪羔羊,飽受池魚之殃,受單親家長無理的遷怒及在情緒失控下的嘲諷、冷落、指責或暴力相向。受害文化迷思下的單親家長難以擺脫過去,故常有自卑與自我封閉的心態,嚴重影響重建新生活的步伐以及獲得社會支持的人際關係,對於親子關係和子女的發展有不利的結果。


二、敵意的生活劇本



如果說單親家長的「受害者文化」是自我攻擊的迷思,那麼「敵意的生活劇本」就是對他人攻擊的迷思,尤其是單親事件中的配偶。最常見的交鋒戰場是子女的監護或探視權之爭。對多數父母而言,雖然離了婚,但子女仍是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天性。子女在敵意的生活劇本下,常成為單親父母爭戰的導火線。監護或探視子女的權利,常被單親父母用來「報復」、「為難」、「交換」或「談條件」的手段,甚至單親父母會不惜在子女面前故意「抹黑」、「造謠」或「詆毀」離婚的配偶,以爭取子女的認同歸屬,打擊對方。子女面對父母彼此敵對與不諒解的態度,在心理、情緒和人格發展上是不利的。對於單親家長而言,不管是誰輸誰贏,輸的恐怕都是子女。
另一常見的敵意生活劇本是:單親家長將子女某些的行為特質或所犯的錯,任意的歸咎於前夫(),如:「看,你和你爸()一樣笨」、「你這個樣子,簡直就是你那沒用的爸()的翻版」、「看你這副死樣子,和你那老爸()沒兩樣」等等。單親家長對於前配偶的遷怒、
罵攻擊,加諸於子女的結果,往往使得子女有強烈的迷惑及失落感,年紀稍長的子女會以漠然、頂撞或逃避,來掩飾或發洩他的不滿情緒。對於親子關係的發展而言,單親家長敵意的生活劇本是一種不智的作為。


三、羞怯於請求協助



從許多有關於單親家庭的研究顯示,單親家長在生活及子女教養上,有許多的壓力與問題必須面對,因此尋求需要的協助是一件正常的事。一般而言,單親家庭所需的社會福利需求主要包括:有形的實質協助,如:金錢或實物補助、健康醫療補助、就業就學服務、年幼子女或老人的托育安養、到宅服務等;無形的精神協助,如:心理諮商、個別或團體治療、法律顧問、個案工作服務等。
單親家長尋求社會福利協助的比例不高,其可能的原因除了不知道政府所提供的社會福利訊息、自覺不需要協助、覺得政府所提供之協助緩不濟急,以及不滿意政府所提供的福利協助之外,部分單親家長在尋求社會福利的協助時,羞怯於請求協助的心理障礙也是一大問題。
部分單親家長會自認為離婚、配偶入獄、暴力受虐、遭受惡意遺棄等單親事件並不是一件光采的「自家事」,甚至羞於訴說,當有需要協助之時亦以自己父母、同事、親戚和朋友為主要的對象,尋求政府組織或專業機構的情形相對較少。當單親家長遭遇困難卻羞怯於請求協助,常使其所面對的心理、生活或子女教養壓力無法獲得適當即時的解決,以致問題惡化,影響家庭功能和親子關係發展。


四、害怕感情生活再度使自己受傷



由於多數的單親事件,對於單親父母所帶來的經驗是不愉快的,因此不少單親父母在感情生活上,會採取比較謹慎保守的態度,甚至退縮拒絕,以免再度受到傷害。
單親父母如果有了新的異性感情生活,對於單親子女而言,可能會產生若干心理上的衝擊,如:1.不安感。單親父母有了新的感情生活對象,意謂將來是否有再婚、組成繼親家庭的可能,原本的家庭生活模式及成員將遭逢重大改變,在單親子女尚未充分理解以及適應前,會有焦慮不安的感受;2.被棄感。當單親父母有了新的感情生活對象,如果投入太多的時間及心力於約會,以致疏於與子女溝通或生活的照顧,通常會引起子女的不滿以及遷怒於父母新交往的對象,造成彼此的對立或壓力,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子女有強烈的被棄感,自覺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已經被取代;3.背棄感。部分單親子女對於父母有了新的感情生活對象,會感到憤怒,尤其是對父母的復合仍抱持期待的單親子女,父母新的感情生活意味這種復合期待的幻滅,有些便會因此採取破壞的手段;有些單親子女則是因為仍深念逝去父(),面對父母新的感情生活總覺得是單親家長對過去婚姻或感情的一種背叛,因而敢到憤怒;有些祖孫情感親密的單親子女,自覺父母新的感情生活意味將對爺爺奶奶造成傷害與難堪,而感憤怒。



對單親父母而言,也許才從單親事件的陰影中重新適應站穩腳步,就要再面對種種令人不安的數據及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慘痛案例,自然無意於新感情生活及對象的尋覓;但感情生活的空虛卻也因此偶而的會啃噬單親父母的心靈。害怕再度受到傷害而過度的拒絕感情生活,「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情結,也可能是單親家長的另一種傷害與迷思。


參考資料 弱勢家庭青少年愛家手冊,社團法人單親家庭關懷協會出版,http://home.kimo.com.tw/tassf93/lovefamily01_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o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