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種選擇 LOVE IS A CHOICE.本書我也看過.提供以下這篇文章給你參考




 


愛情三部曲III -我是不是你的拖油瓶?文:陳心潔
有人遇著愛神的箭而終成眷屬,有人暗戀多年卻因沒有勇氣開口,讓愛無疾而終,有人癡心單戀結果因愛成恨,有人感情路上跌了又站走了又跌,有人以為找到了愛情卻發現那是另一種孤寂,有人以為愛情可以使魔鬼變成天使,不知不覺泥足深陷,執著於變質的愛情,至終失去自我……妮子的故事,是對愛另一種的詮譯。


他嫌我不夠成熟


妮子,是碩士班一年級的研究生,剛從大學部的電機系畢業,見到我時有著華人見面時的靦腆與客氣。個子俏小的她,在貼身的上衣和牛仔褲下更顯骨感,挑染的金髮層次卻反射不出陽光與朝氣,一陣寒喧後,妮子就開始含淚道出她的傷心事:

"
大我三歲的男朋友,Kay,兩個星期前提出分手。我一直追問分手的理由,他說我不夠成熟,太過依賴,讓他感到很壓力。我們交往兩年,為什麼他到現在才告訴我這些問題?我覺得好失敗、好絕望,一直發短訊給他,留言給他,他都不回……Kay與我在一次的clubbing中邂逅,多喝幾杯後就抱在一起跳舞,之後開始交往,也發生了幾次性關系。你問我喜歡他什麼?我和他在一起很有安全感,他很會照顧我,常讓我在他那裡吃飯過夜,介紹很多朋友給我。我們分手後, Kay好象有心躲著我似的,只要有我在的場合,他都會託詞缺席。好幾次,我很生氣他背著我和其他朋友出去,我打電話去對質和發脾氣,可是之後我又感到愧疚,是我太不夠成熟了,難怪Kay要離開我……"


希望改變自己,挽回他


妮子哭紅的眼眶裡含著幾種受傷的情緒 - 委屈,感到被拋棄;憤怒,感到被欺騙;自責,感到自己很無用;孤單,得不到同情;恐懼,深怕找不到可以更愛她的人;羞恥,想念和男友肉體上親密。這幾種複雜的情緒在剛分手的戀人中,常不時一觸即發,尤其在夜深人靜手機不響時。這時期也稱為"否定期"(denial),失戀的人,通常是被拒絕的那一方,會將對方理想化,懷念對方所有的好與共渡的美好時刻,而不自覺地壓抑了以前所有負面的感覺,忘了對方曾經如何傷害自己,忘了自己曾經如何憎恨對方,當下只想趕快承認自己的錯誤,希望能挽回大局,能取得對方的諒解。

妮子剛進來輔導室時就是有這樣的想法,認為輔導可以幫他變成像男友一樣 - "成熟又自信"。除了安撫和同理她的情緒,我初期的輔導著重點是教妮子利用日記發泄她的情緒,鼓勵她建立新的朋友圈子,每天做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可是幾次面談後,妮子發現Kay並沒有回心轉意,反而因為看到她獨立起來,而更放心地去和別的女人約會。妮子心生妒嫉,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漸漸又回復到"癡纏"Kay的狀態中。這是"憤怒期"的一種表現。有一陣子,妮子說因工作和考試忙,無法定期來接受輔導,我只能為她擔憂。直到有一天又接到她的電話,說要來面談……



醒悟,不再痴痴纏


"Rachel,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愛是一種選擇》,才發現自己符合書上所說的'拖累症',不知道你能不能把我治好?"
"
拖累症?原文是什麼?有什麼症狀?"我在心理學診斷手冊中從來沒過看到這個詞。


"Co-dependency
(註),這本書譯作拖累症。症狀就是我常常覺得是別人的累贅,常依賴人,離不開別人又討人厭,常隨著別人的情緒起伏,沒有主見……"妮子說。

"
妮子,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有這樣的關系模式呢?"為了測試她的假設,我又接著問。

"
我一開始談戀愛就是這樣。一定要和對方纏在一起,深怕對方離開我。可是雙方在一起久了又沒有成長的空間。我好矛盾,想離開Kay卻又沒有這樣的能力。只要他回過頭來,我還是會接受他的。分手後有幾次我去他家找他,陪他吃飯,結果我們又情不自禁地有了肉體關系。過後雖然他沒有講什麼,我也是心甘情願,只要有一線希望我都還是會抓住。可是我內心也很生氣,很自責,覺得自己很下賤,讓人家搞又沒有名份。"

"
妮子,既然你發現自己有'co-dependency',那表示你想改變。但這次我想確定,你為什麼要改變?"我要妮子親口告訴我她改變的動機。


"
我想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不再成為別人的拖累。"

"
所以你不是為了Kay才改變的嘍?
"

"
……雖然剛開始我來輔導是他的主意,但現在我想不管以後Kay還要不要我,我都需要找回自己的尊嚴和身份定位。"妮子終於堅定的說道。


不想再做拖油瓶


幾次深層的分析,和妮子用心地閱讀反省後,發現她的不安全感和原生家庭很有關系。妮子自小父母離異,母親把她和弟弟留給在台灣的父親,就隻身到美國來過自由的獨身生活。她的父親對她要求很嚴厲,並且常為了妮子犯的小錯而大發雷霆。後來父親被診斷為"躁鬱症",需長期服藥治療,妮子就在16歲那年和弟弟一起來到美國和母親住在一個屋簷下。可是,分別10年的母親,把他們安置在家後就照過自己的生活。妮子說,媽媽就好象當她是"朋友"一樣,不懂得管教之道,常放任她在外。

某次面談,我分析:"妮子,你在某一天的日記裡寫到小時家裡發生的一些事。裡面你用到一個詞,很有意思。你說覺得自己好象父母的'拖油瓶',因為他們在離婚後都不想帶著孩子。我想你到現在還是覺得自己是別人的'拖油瓶'……"霎時,妮子的眼眶又紅了,只是這次帶著希望的淚光。當她發現自己對Kay的不捨,與童年的自我形象有關時,她可以重新審議心裡那個"我是拖油瓶"的聲音,原諒父母的錯誤,從成人的角度作出明智的判決,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至於她是不是"拖油瓶",並不是我來決定的事實。只要她願意在分手後,重新開始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與生活形態,她的下一任男友肯定是幸福的。


註:Co-dependency是一個專業的詞彙,但不是一臨床的診斷。通常形容一種過渡依賴的情感關系,雙方需要對方而生存,沒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常用愧疚感來綁住對方的自由。表面上看似愛情,實質上是利用對方來滿足自己的不安全感,局限了關系成長的空間。理論上而言,這種人格在酗酒的家庭子女身上常見,因為孩子自小就活在喜怒不定的父母陰影下,習慣討好父母而滿足自己安全感。長大後就相對的把這種錯誤的模式建立在自己的關系里,以為拼命討好對方,自己就會得到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son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